稀釋配液儀是實驗室中用于精準配制不同濃度溶液的自動化設備,廣泛應用于化學分析、生物實驗、藥物研發等領域。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精確控制液體的吸取、轉移和混合,實現高效、可重復的稀釋操作。以下是其使用細節的詳細說明:
一、操作前準備
1. 儀器檢查
- 外觀檢查:確認儀器無損壞、管路無老化或破損,屏幕及按鍵功能正常。
- 電源與接地:檢查電源電壓是否符合要求(通常為220V±10%),確保接地良好以避免靜電干擾。
- 校準狀態:確認儀器已校準(如移液體積、流速等參數),校準標簽應在有效期內。
2. 清潔與消毒
- 管路清洗:使用或更換試劑前,用超純水或10%乙醇溶液沖洗管路,避免殘留污染。
- 外部清潔:用75%乙醇擦拭儀器表面,尤其是觸摸屏、按鍵等頻繁接觸部位。
- 耗材準備:根據實驗需求選擇匹配的吸頭、試管架、廢液缸等,避免交叉污染。
3. 試劑與樣品準備
- 原液預處理:若原液含沉淀或雜質,需提前過濾(如0.45μm濾膜)。
- 溫度平衡:將試劑和樣品放置至室溫(25℃±2),避免溫差導致體積誤差。
- 標記系統:在試管或容器上清晰標注編號、濃度、日期等信息。
二、操作流程與參數設置
1. 開機與自檢
- 打開電源后,儀器自動進入自檢程序(如管路氣密性檢測、傳感器校準),待屏幕顯示“準備就緒”方可操作。
- 注意:若自檢失敗(如報警提示“管路堵塞”),需立即停機檢查。
2. 參數設置
- 移液體積:輸入目標稀釋液的總體積(如100mL)及原液體積(如1mL),儀器自動計算稀釋比例。
- 速度與模式:
- 移液速度:常規液體設為中等速度(如200μL/s),粘稠液體(如甘油)需降低至50μL/s以下。
- 混勻模式:選擇渦旋混勻(適用于低粘度液體)或顛倒混勻(適用于高粘度或易起泡液體)。
- 特殊功能:
- 防氣泡設計:開啟“抗泡沫模式”,在移液前預充管路排除氣泡。
- 連續稀釋:設置多級稀釋程序(如1→10→100倍遞進稀釋)。
3. 實際操作步驟
- 裝載原液:將原液容器置于指定位置,儀器自動吸取設定體積。
- 轉移與稀釋:
- 儀器將原液注入稀釋容器(如容量瓶或試管),隨后加入溶劑(如水或緩沖液)至目標體積。
- 關鍵點:溶劑添加時需沿壁緩慢注入,避免沖擊原液導致濃度偏差。
- 混勻處理:根據設置自動混勻,混勻時間通常為5-15秒,敏感樣品可縮短至3秒。
- 排液與清潔:完成單次稀釋后,儀器自動排出管路殘留液體,并用溶劑沖洗管路。
三、關鍵注意事項
1. 準確性保障
- 校準驗證:每月用標準砝碼或電子天平驗證移液精度(誤差應≤0.5%)。
- 溫度補償:若實驗室溫度波動較大(>25℃±3),需啟用溫度補償功能。
- 氣泡處理:發現管路中有氣泡時,立即暫停操作并執行“排氣泡”程序。
2. 安全防護
- 個人防護:操作腐蝕性或揮發性試劑時,佩戴手套、護目鏡及通風柜內操作。
- 廢液處理:嚴格按照實驗室規范處置廢液(如強氧化性廢液需單獨收集)。
- 緊急停機:遇漏電、起火或液體泄漏時,立即切斷電源并啟動應急噴淋裝置。
3. 避免交叉污染
- 專用管路:不同試劑(如酸、堿、有機溶劑)需配備獨立管路,禁止混用。
- 一次性耗材:吸頭、試管等建議一次性使用,重復使用需經121℃高溫高壓滅菌。
- 清潔優先級:高濃度樣本(如母液)優先操作,低濃度樣本后操作。
四、維護與保養
1. 日常維護
- 管路清洗:每次使用后,用超純水沖洗管路3次,再用空氣吹干。
- 傳感器清潔:每月用無塵布擦拭光感傳感器,避免灰塵影響檢測精度。
- 記錄存檔:登記使用次數、試劑名稱、維護情況,便于追溯。
2. 周期性維護
- 機械部件潤滑:每半年在絲桿、導軌處滴加專用潤滑油(如硅油)。
- 管路更換:橡膠管路每年更換一次,防止老化脆化。
- 專業校準:每年由廠家或授權機構進行全面校準(如壓力傳感器、電機扭矩)。
3. 長期停用處理
- 排空管路內液體,關閉電源,罩上防塵罩。
- 將儀器存放于干燥環境(濕度<60%),溫度控制在10-30℃。